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资讯 > 智路建广联合体重整千亿紫光集团的哲学

智路建广联合体重整千亿紫光集团的哲学

分区:软件资讯 更新:2022-07-18 11:31:01

今日,紫光集团宣布成功完成紫光集团实质性并购重组。

从2021年7月16日法院裁定破产重整开始,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其间克服了国际环境变化和疫情的影响,未来几天将完成全部债务清偿和重整,进入一体化经营的新阶段。

据悉,新紫光集团定位为领先的数字科技企业,将设立业务、赋能、管理三大集团总部。这与之前集团层面强调融资完全不同,一个新的紫光集团正在积极拥抱未来。

1988年,紫光集团在清华以校企形式起步。34年后,集成电路和云网基础设施细分领域的十余家龙头企业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企业。但不幸的是,他们遭遇了资不抵债。2022年,破产重组后的紫光集团,开始了高科技企业的新航程,新的团队接力。他们的血液里还流着清华的基因,一路科技进步。

一.整个过程

62cccc058cc08.png

2013年以来,紫光集团通过60多次收购和投资,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从“芯”到“云”的全产业链能力,总资产一度达到3000亿。

然而,由于投资并购的迅速扩张。而且过度的杠杆,已经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但由于投后整合运营能效低,无法提供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融资资源已经枯竭。集成电路产业周期长,长期需要大量资金。仅靠出售股权和短期债务融资难以维持。紫光集团期末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2020年11月,该公司债务违约并引发挤兑,导致资不抵债。2021年7月8日,相关债权人向北京一中院申请破产重整。

好在紫光集团的核心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布局,并且领先。云业务板块主要有紫光股份(000938。SZ)和新华三集团,芯片业务包括紫光国威(002049。SZ)和长江存储,以及国内唯一自主5G手机芯片和移动物联网芯片企业紫光展锐。这种产业布局是由紫光集团原大股东清华控股与小股东建坤的投资合作构成的。也离不开紫光集团管理团队的布局,离不开每一个紫光人的努力。当然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产业发展机遇的成就。

因为仍有优质资产,债权人已申请破产重整而非破产清算,希望引入新的投资者重组紫光集团,迎来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2021年7月16日,北京市一中院受理债权人申请,裁定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并指定工作组为管理人。7月20日,紫光集团经理发布战略投资者招募公告,提出“整体承接、分类处置、一揽子解决”的要求,为紫光集团的产业、技术、人才、品牌积累保驾护航。

2021年12月10日,紫光集团管理人宣布,经过多轮竞标,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财团成为破产重整的战略投资者。12月13日,紫光集团管理人与相关战略投资者签订《重整投资协议》并制定重组方案草案,采用整体重组原则和持续重组模式,主要包括债务清偿方案和业务重组方案。2021年12月29日,紫光集团重组方案获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高票通过。2022年1月14日,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终止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的重整程序.

自此,战争投资者开始入驻紫光集团,逐步参与过渡期的经营管理,并做好准备

此前,由于资不抵债和资金链断裂,紫光集团已经破产。截至2021年11月30日,管理人通过初步审查确定的申报债权总额为1447.82亿元,涉及债权人1084余人。因此,减免债务、保护债权人权益、重振融资能力,是紫光集团重组、重回健康发展轨道的前提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和战略投资者在重整计划中进行了全面的安排,提出了实现95%至100%的优质和解目标的和解方案,迅速稳定了债权人、合作伙伴和紫光人的信心。

根据重组方案,偿债资源包括重组企业当时持有的市值为230.11亿元的抵债股票、战略投资者600亿现金投资资金、企业部分自有资金。

为兼顾企业持续经营需求,保护债权人权益,实现95%-100%还款的目标,还款计划提供“现金股票三年债务留存”、“现金股票五年债务留存”、“现金股票八年债务留存”三种选择。2018年,仅紫光集团的利息支付就达到75.44亿元,2019年达到88.76亿元。大致可以看出,和解方案的偿债安排大大缓解了企业后续经营的压力,为企业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

3月31日,战投公司向债权人承诺的600亿人民币投资按约定时间到位,显示了较强的融资能力。清偿的现金和股票资产全部到位。

在管理者、战略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配合下,紫光集团在短时间内打赢了发展的第一仗,轻装上阵。

三。长期战争

62cccc07419da.png

缓解债务压力只是解了燃眉之急。集成电路行业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紫光集团的发展仍然需要战略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这就要求紫光集团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作为增信的基础和强大的资源开发能力,这与公司治理和股东结构有关。原紫光集团发展失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随着发展壮大,股东资源单薄,公司治理缺陷日益凸显。

此前,由于治理设计上的缺陷,紫光集团因“一言堂”决策和管理混乱,不得不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最终破产重组。

在组织结构上,新紫光集团处于五层结构的中间,即最终投资方,投资控股公司智广信,产业管理公司紫光集团,以及紫光集团旗下的产业投融资平台和产业运营公司。相比之前,多了一层投资控股公司。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管理者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促进了股东的多元化,增加了国有资产的构成。

紫光集团在2018年的新一轮校企分离改革中也试图引入新的力量和资源推动股东多元化,但并不成功。这一次,由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组成的财团吸引了许多地方国有资产,并得到了管理者的认可。

2021年11月,由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牵头的战略投资者搭建的投资平台——北京智广信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智广信)成立。交割后持有紫光集团100%股权。据披露,在其投资者结构中,国有资本占绝大多数,成为新紫光集团的主要投资者和受益者,大大增加了其战略资源和信用。这充分体现了战争投资者报国的格局和智慧。

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来看,国资是主要投资者,也是主要受益者,而战投的主导者是一支具有丰富产业运营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团队,全球化、市场化、专业化,是国资运营的理想治理结构。

同时,在国有架构下,智广信的十个股东没有一个持股超过25%,股权高度多元化。这种结构和特点进一步体现了前沿科技公司治理优化的新实践,也体现了对以往公司治理弊端的克服。从融资角度看,多元化、强大的国有资源是企业信用和开发性融资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有利于后续融资发展。从决策角度看,股东多元化可以有效吸收多方智慧,规避一言堂决策风险,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国际科技巨头,如微软、苹果,也是股权高度分散,没有实际控制人,通过多元化来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

股东结构多元化,乍一看似乎没有实际控制人,容易导致责任缺失的风险和决策的低效率。而智广信的股权结构优势在于深刻把握国有资本运营改革方向,利用国有股权投资基金模式,集众长,实现多元与集权的统一。由于智广信的股东主要是基金,从公司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以GP或联合GP的形式管理80%左右的出资额,GP集中实施资金的管理和运营,可以克服投资者层面股东多元化和无实际控制人的不足,并以其专业性和股东多元化作为补充,从而保证经营管理层面的集中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陆贽资本也投入了部分自有资金,这不仅表明了其信心,也表明了其共担责任、共创事业的决心。

这种出资人结构充分体现了国有资本运营的时代要求和市场化机构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又兼顾了紫光集团产业形成的历史和基础,形成了多元化与效率的统一。堪称硬科技产业发展中国有资本运营的新实践。

此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控股层面的资源结构恰好涵盖了不良处置能力、可持续融资能力、产业资源和运营能力四种战略资源,可以为后续的整合发展提供结构性支撑。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设计。

四。强大的运输管理

62cccc080a305.png

原来紫光集团的定位是投资控股管理平台,所以紫光集团的层级其实体现的是投融资的平台功能,而产业运营管理的功能是缺失的。在集团层面,虽然具有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但侧重于融资,缺乏从投资和产业运营两个维度对产业运营公司中长期资金的规划和管理,导致集团财务和产业运营公司业务需求分离,产业公司自主借入资金,缺乏整体信贷目标和风险控制。这又导致下属实业公司短期贷款较多的情况,集团整体贷款结构不合理,造成大量“短贷长投”、“存贷双存”等资金管理。

此外,缺乏集团层面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如研究、战略、风控等。使得集团层面的战略管理和产业公司缺乏总部职能部门的连接器,无法有效互动和落地,导致集团层面的产业运营公司管控失效,产业运营公司无法从集团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和赋能,从而支离破碎、失序、缺乏协调。

据悉,鉴于此,战投为新紫光集团设计了基于“三总部”的总部架构和功能,构建了“运营支撑、集团赋能、业务协同”的运营管理模式

其中,业务总部负责研究全球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产业趋势和政策走向,为公司制定战略和发展规划提供支持;指导下属工业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调;适时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资产处置。由此,紫光展锐的上市进程有望加快,紫光股份的能效提升也将有机会进一步提上日程。事实上,陆贽资本和建光资产通过与行业龙头的合作,在推动自身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典范性的成果,这对于紫光集团旗下的十余家行业龙头公司来说,更值得期待。

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集团总部,其职能仅限于融资和基础管理,新的业务与赋能总部弥补了之前的不足。管理总部的职能还增加了数字信息部和综合管理中心,以满足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此外,新紫光集团与陆贽建光原有产业链之间还存在客户、产品、市场、资源交叉协作的可能性。在产业资源方面,陆贽建光已经建立了从上游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和下游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应用产业链的综合能力。理论上有望在垂直整合、多应用场景拓展、子场景横向规模三个维度产生更好更大的协同效应,在手机芯片、汽车芯片、物联网芯片这三个场景培育竞争力。就移动物联网芯片而言,各国的RISC-V on IP芯片设计处于相同的起步阶段,是一个可以延伸布局、自主深化、掌握上游的方向。

在智力资本层面,聚集了一批以优秀清华校友为核心的全球人才。这样的高管团队,有着丰富的IC行业经验,有着丰富的产业、金融、战略资源,有着全球化的视野。这种国际化、产融结合的人力结构非常适合中国硬科技企业的竞争发展,也为新紫光集团新的运营管理框架提供了保障。

数学智能

62cccc08d4b43.png

紫光集团的发展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史的缩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发展的哲学演绎。

1988年,校办企业清华科技发展公司成立,1993年4月改制为紫光集团,实质上是第一次校企改制,明确了校企、国有的地位。

2000年,清华大学已经进行了三轮校企改革和三轮混改。

2018年国家启动的第四轮校企改革,目标是校企分离。不过,紫光集团重组虽然起步早,但两次组织局都失败了。结果情况变了,2020年发生了债务违约和挤兑。2021年,紫光集团进入破产重整。最后,陆贽建光财团成为战略投资者。

回顾紫光集团34年来,致力于中国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和独立。经过三次混改和四次改制,充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发展的理念和对公司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主营业务从排版系统、芯云投资控股到数字科技,总资产一度达到3000亿。本次重组后,紫光集团引入多元化国有主体,注入新的资本协同。

展望未来,紫光集团就像一艘航行在科技大海上的船,每一次混改都在不断引入大力水手。每一代水手都有一代水手的里程碑,每一个里程碑加起来就是航行的距离。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保持中立

  • 最新资讯
  • 最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