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资讯 > 可穿戴设备使用不当引发健康焦虑

可穿戴设备使用不当引发健康焦虑

分区:软件资讯 更新:2022-11-27 12:22:28

可穿戴设备充斥市场,方便用户监测自身健康,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引发健康焦虑等问题。医生说设备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日常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是诊断的唯一参考,更不是诊断结果。

67岁的高血压患者赵国伟总觉得自己的心脏有问题。近日,他来到沈阳某三甲医院,在心内科挂号。经过检查,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伟告诉他,心脏没有问题,不存在他所说的漏跳。

原来,自从半年前赵国伟戴上智能手表监测心率后,他发现自己的心脏每天都要多跳一拍。为此,他进行了六次医疗检查。“我之所以觉得有问题,可能是焦虑引起的。建议恢复用量,调整心态。”李伟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增多,近两年来,运动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055-79000记者采访发现,一方面,这些设备方便用户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另一方面,由于对智能监测设备的数据认知不当,部分用户出现了健康焦虑、就诊次数增多等问题。如何正确使用智能监控设备,如何正确对待监控数据,值得关注。

  佩戴智能手表后却出现健康焦虑

赵国伟患有高血压。他已经服药10年了。他的情况一直很稳定,没有任何身体不适。为了随时监控赵国伟的身体状况,儿子给他买了智能手表,但从那以后,赵国伟的健康焦虑也开始了。

赵国伟戴上智能手表后,经常会盯着表盘上的数字看很久。他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的心经常会错过。“总觉得心里要出大事,整天忐忑不安。”第一次看医生,确实发现了问题。心电图显示“窦性传导阻滞”。

之前有医生告诉赵国伟,他可能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需要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做支架。赵国伟不同意,医生劝他停用高血压药。

“停药后,漏跳次数确实少了,但心率加快了。”赵国伟说,后来逐渐出现了头发麻、胸闷、全身乏力、莫名烦躁等症状。去了很多医院,调整了很多次剂量,都不见好转。

李伟说,赵国伟来看病时,心情抑郁,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但他发现患者冠状动脉CT结果没问题,运动时也没有任何症状,不符合心绞痛的特征。而且之前用智能手表监测,长期服药也没有不良症状。所以建议错过的跳不要积极治疗,先调整好心态,消除焦虑。

现在的智能监测设备不仅可以监测心率、血氧、呼吸、血压、睡眠等生理指标,还逐渐包括心理压力、疲劳等精神指标。李伟表示,健康监测设备的广泛使用确实促进了用户的自我保健,但也成为了许多人的压力来源。

  监测数据无法代替医生问诊

平时睡眠质量不太好的李文文也遇到了和赵国伟类似的情况。2021年2月,她买了一个智能手环和一个可以监控睡眠的智能闹钟。每天早上这两个设备都会给她发送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监测报告,但是报告总是显示深度睡眠时间太短,于是她决定购买睡眠片来提高睡眠质量。

“吃了半个月左右,报的数据没有好转,加了剂量。没几天,报道中出现心脏骤停。”李文文告诉记者,直到她去了医院,她才知道这是因为服药过量。医生提醒她,只要入睡不难,睡眠环境舒适,就不需要服药。

“这些设备是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日常数据,而不是prescr

陈伟也买了很多蛋白粉没有看医生,但是吃了一段时间,数据显示蛋白质水平还是没有恢复正常。不仅如此,她还患有便秘和尿酸水平升高。主治医师柴李嫣告诉陈伟,体脂秤给出的数据需要验证。即使显示蛋白质水平不足,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不一定是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

柴李嫣说,体脂秤不能与专业的医疗保健设备相比。只能指出蛋白质水平低,无法给出专业的医学建议。

  数据可作为诊疗参考

“有些用户有强迫性自我监测,因为他们无法预测疾病引起的恐慌。然而,不断的担心和频繁的医疗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柴李嫣说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婧教授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健康监测,对于医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连续、动态的生理数据,甚至在你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记录你的心电图。

“但是,佩戴智能设备的目的不是为了监测而监测,而是为了更健康。”李伟表示,用户应对监测设备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监测数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后期诊断和治疗有参考价值,但不是诊断的唯一参考,也不能认定为诊断结果。

李伟还建议,为了防止监控设备带来的焦虑,需要厂商和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同时对患者和用户进行健康宣传,让他们知道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有什么用途,如何确定什么时候去医院治疗。

中国高血压联盟等发布的《工人日报》。为智能穿戴设备在中青年人群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专业建议。建议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长期监测来评估短期、长期和季节性的血压变化,并在治疗时将数据分享给医生,以供参考。

  • 最新资讯
  • 最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