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资讯 > 中国手机在印度进退两难,韩国三星拿走更大蛋糕

中国手机在印度进退两难,韩国三星拿走更大蛋糕

分区:软件资讯 更新:2023-09-20 17:42:05

图片

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快速推进的势头已经按下“暂停键”,而韩国三星手机则在印度重新夺回了更多市场份额。

自2014年印度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中国手机企业一直是最积极的响应者之一。小米印度公司于2014年10月注册,到2023年,将是中国手机品牌进入印度市场的第十个年头。目前,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陷入困境。一系列问题正困扰着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和在印度的供应链企业。

“他们的策略是维持现状,确保健康运营,并对再投资持谨慎态度。”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电子信息分会秘书长高世旺8月10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图片

图片

份额此消彼长

在印度市场,中国手机品牌的份额正在下降。

Canalys数据显示,在经历了20个季度的辉煌之后,小米在2022年第四季度失去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以550万部的出货量跌至第三位,落后于三星和vivo。 202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540万部,同比下降22%,市场份额为15%,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印度手机市场前五名中,除三星外,vivo、OPPO、小米、realme这四个中国品牌合计份额分别为61%和55%,呈现下降趋势。 2021年第三季度和2022年第三季度,四大中国品牌的总份额分别为70%和67%。

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秘书长杨树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8年高峰期,小米、OPPO、vivo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达到了400万台/月, 2019 年。现在,他们的产量已降至每月约150 万台。这背后是全球手机市场萎缩、政策影响导致中国资本产能萎缩等因素。

Canalys印度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在回复第一财经记者时表示,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的份额下降,首先是因为宏观形势影响了其主要投资组合;其次,线上渠道需求尚未表现出一致。第三,成为激进的5G品牌较晚。

一位在印度的华人人士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二。目前,苹果、三星和本土Jio等品牌获得支持和补贴,这使得中国手机品牌的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渐下降。

“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战略肯定会调整。”一位长期关注南亚消费电子市场的观察家向第一财经分析。首先,小米和OPPO在印度的流动性从去年到今年减少,有整体影响。扩张战略;其次,2014年至2022年印度手机出货量已超过20亿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然而,今年的业绩低于预期。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80%左右后,就会走向高端。为了发展,中资手机企业的产品也需要调整;三是线上渠道占比下降,将重点拓展线下;此外,印度还要求中资企业高管必须是印度人。 “综合以上因素,中资企业的调整在所难免。”

印度一直要求中国企业建立本地供应链,特别是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需要本地生产。不过,上述人士认为,中资企业将变得越来越谨慎。即便苹果出面获得印度对10多家中资“水果连锁”企业的投资批准,但仍然可以预见,他们在印度投资时会非常谨慎。企业在印度的本地供应链发展将慢于预期。

图片

图片

高峰期雇工20万

2014年是中国手机品牌全面进军印度市场的关键一年。 OPPO和vivo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本土承包商的大门,与三星正面竞争;小米、一加抢占电商红利,树立了线上品牌行业标杆。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而印度的人口与中国相似,年轻人口较多,智能手机普及率低于中国。这吸引了中国领先的手机供应链企业在印度设厂,年产量一度超过2亿部。

2019年9月,小米宣布,自五年前开始在印度运营以来,在这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已售出超过1亿部智能手机。当时,小米手机已连续八个季度位居印度销量榜首。小米手机在印度的年出货量一度达到4000万台,一度超过其在中国的出货量。这也带动了TCL华星等上游企业的投资。

TCL华星总裁赵军今年7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TCL华星印度模组工厂已经开放手机、电视模组产能,目前产能利用率为70%-80%。与印度当地客户以及在印度开设工厂的中国客户合作已全面展开。 TCL华星印度模组工厂虽然从成立到投产时间较长,但目前运营情况良好。

据《2021年在印中资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到2021年,中资手机企业在印度拥有工厂超过200家,员工总数超过20万人;拥有贸易公司500多家;投资金额已超过300亿,中国企业为印度提供了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巅峰时期,OPPO和vivo的员工人数均超过15000人。

“OPPO、vivo在印度购买了工业用地,无法脱身,只能坚守,目前面临着需求下降、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即使印方催促他们继续在购买的工业用地上建工厂,只能坚持下去,可以推迟。”这位驻印中方人士表示,在印中资手机品牌公司减少了产能、裁减了印度员工、缩小了产品类别,但正在努力保持一定份额;一些中资中小型供应链企业只能选择离开印度。

“目前还没有新的统计数据,随着一些企业离开、业务萎缩、人员签证受到限制,上述数字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上述人士表示,如果印度政策不变,上述数字将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高世旺认为,这些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投入如此之大,会保证持续经营。 “他们目前的策略是维持现状,不愿意投入太多,以健康经营为目标,适当提高盈利能力,不亏损扩大市场份额。”

图片

图片

印度,还是越南

中国、印度、越南占据了全球手机行业的大部分产能。

智能手机进入库存竞争期,对成本更加敏感。经贸摩擦和疫情也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组,导致部分手机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和越南。

受部分手机产能和订单向印度、越南等国转移影响,我国手机产能占比整体下降。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手机同比下降2.2%至1.51亿部,占其进口来源地的79.9%。这比疫情前的2019年71.2%有所增长,但较2014年84.9%的峰值下降了5个百分点。 2022年,美国从越南和印度的进口占比将分别为15.3%和2.2%,比2014年增长10倍以上。

印度希望进一步扩大本土手机产业链。手机进口税率提高至28%,并提出到2026年制造3000亿美元电子产品的目标。美国银行预测苹果可能将至少18%的iPhone产能转移到印度在印度2020 年启动的生产挂钩激励(PLI) 计划的推动下,到2025 财年实现这一目标。

Chaurasia表示,当前印度智能手机出口增长主要由苹果和三星推动,帮助印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创纪录的近40亿美元出口额。在印度手机产业链本土化方面,顶供应商优先考虑本地供应商和零部件采购。充电器、电缆、主板和电池组件等组件目前均在印度本地采购;不过,显示器、芯片等主要零部件仍主要进口。

“中国仍占全球手机产能的70%-80%,苹果在印度生产手机所需的许多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高士旺认为,中国在手机产业链、供应链、人才、研发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中印手机产业链合作仍有深化空间。

当然,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海外客户对供应链多元化要求的提高,中国手机产业链的产能仍面临着向外转移的压力。在印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之际,不少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越南。

杨树成今年已组织3次赴越南商务考察,最近一次将于9月下旬出发。他认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时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未来5-10年,首选将是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匈牙利、墨西哥。

谈及中国、印度和越南未来将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Chaurasia表示,“他们(他们)将在(手机)品牌供应链多元化以支持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行动。”

“印度每年销售1.2亿至1.3亿部智能手机,其中大部分是在印度组装的。同时,印度生产的手机90%都在当地消费。不同的是,90%的手机是在印度生产的越南出口。”杨树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现在更专注于协助会员企业赴越南投资。

上述印度和中国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政府希望印度成为手机制造和出口大国。未来印度能否成为智能手机出口大国,短期内目标很难实现。

这位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随着苹果、三星等不断扩大在印度的产能,印度有望成为手机生产和出口大国。越南在手机生产和出口方面已经优于印度,外资生产的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 最新资讯
  • 最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