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资讯 > iPhone 15拉胯,国产手机用折叠屏大反攻

iPhone 15拉胯,国产手机用折叠屏大反攻

分区:软件资讯 更新:2023-09-27 17:22:16

iPhone代机型的懒人发布让市场大吃一惊。虽然在莫名其妙的宗教虔诚下依然畅销,但苹果走下神坛是肯定的。

然而苹果从最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却依然在神坛之上。iPhone15拉臀。这并不意味着国产手机可以借机崛起,抢占其市场。真正能逆袭苹果,改变市场心态的,是国产手机在折叠屏上的动作。

过去一年,国产手机厂商密集发布了13款折叠屏旗舰产品,可见手机厂商对折叠屏赛道的渴望,对折叠屏技术升级的信心。

与以往总是被几个缺点猛烈攻击不同,随着今年华为、荣耀、vivo都发布了折叠屏新旗舰机型,在外观和性能上都有了很多突破,大众对折叠屏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舆论甚至认为折叠手机即将进入“iPhone4时刻”。

某种程度上,安卓折叠屏手机可能要“同甘共苦”,等待一场市场盛宴,顺便突破智能手机沉闷的库存时代。

然而一个隐忧始终存在,那就是Android系统的各种创新,最终都会在技术成熟后被苹果摘走。

在折叠屏高速发展的时期,关于苹果折叠屏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虽然苹果从未正式宣布要推出折叠屏手机,但很多果粉已经用苹果的几项专利申请凑成了一款手机。

凭借长久以来的品牌优势,即使苹果连折叠屏手机都没有推出,但很多消费者已经下意识地用脚投票,认为苹果手机一定更好,还要等。

此外,消费者目前的换机欲望已经较低,“为什么不观望”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

这是华为、荣耀、vivo等的共同尴尬。——可能要给包括苹果在内的后来者做嫁衣。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厂商的技术、产品和理念的演变,可以发现,Android阵营可能要“逆天”才能打破魔咒,消费者不需要“等待”,业界也不需要对那些“后来者”有太多期待。现在,这将是正确的选择。

再加上iPhone15的不负众望,苹果的创新能力已经很难有动力了。这次国产手机折叠屏遥遥领先,真的很稳。

01、国产手机占领技术高地

由于早期折叠屏手机的技术并不完善,消费者经常抱怨屏幕容易损坏,褶皱,售后跟不上。但近一年来,折叠屏手机似乎开始“回春”了。

Counterpoint 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4.2%,但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64%,其中,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108万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2%,同比飙升117%。

为什么曾经被消费者嫌弃的折叠屏手机能够卷土重来?

核心是技术迭代。梳理过去一年发布的折叠屏机型,确实普遍存在增加电池容量、大幅降低手机重量和厚度、升级屏盖材质等现象,整体价格也有所下调。

在这个过程中,国产手机供应链厂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屏幕,第一代折叠屏手机通常使用便宜但更易碎的CPI膜作为保护屏幕的覆盖物,因此很容易出现折痕和损坏。

但近年来,屏幕盖的主流材质已经从CPI切换到UTG,UTG的弯曲性能更好,抗老化,硬度高,不易起皱。

来源:鲁大师

几乎所有最早的UTG生产流程都由三星掌控。然而,随着华为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Mate X3中首次使用自主研发的国产UTG盖板,凯盛科技、长信科技等厂商相继宣布扩大产能。在华为的带领下,UTG的国产化不再是问题。

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此外,早期只有三星能够实现柔性AMOLED屏幕的量产,但目前BOE和维信诺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培育了相对成熟的柔性AMOLED屏幕产业链。

第二个是铰链。屏幕盖的升级可以让折叠屏手机更耐用,但一块屏幕是否足够完美,需要在折叠时做到“完美接缝”,核心就是铰链。

但由于铰链涉及连接、布线、散热等上百个精密部件,各手机品牌的铰链结构不尽相同,大部分品牌会选择自主研发的设计,如OPPO自主研发的专利“OPPO Find n Dual Fold”;华为自主研发的铰链技术包括折叠部分的“鹰翼设计”技术。

但大部分手机品牌只参与铰链设计,组装工艺会交给代工厂。根据国信证券的研究,铰链组装是高附加值行业,整个铰链的组装价值是MIM零件的10倍左右。国内很多厂商也开始从零件生产向整体组装转型,甚至为海外电子消费品牌做代工。比如京燕科技最大的客户就是三星。

第三是电池。除了通过技术创新减少铰链的组装部件,还要让机身更轻,电池更轻耐用。比如荣耀Magic V2搭载的硅碳负极电池,就是电池发展的新方向。

折叠屏手机技术不断迭代的背后,其实是国产手机品牌与供应链厂商深度协作的结果。以前国产手机阵营更习惯被动等待手机技术更新再跟进,但随着国产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他们对新技术的态度和行动也越来越主动。

高通·R&D的人员曾这样描述苹果的产业链。好的工艺技术可以加速苹果自研芯片的迭代,促进下游终端的竞争力。下游市场规模可以进一步强化苹果在上游供应链的话语权。即使其他手机厂商的成本都在上升,苹果依然可以在定价上“降维”。

如今,国产手机阵营似乎想复制苹果的产业链模式,集体加速冲刺,给产业链带来了正面效应。随着折叠屏市场的升温,上游厂商愿意投入更多的R&D资金来推动折叠屏供应链的完全国产化,折叠屏手机的价格自然会下降,同时也会提振终端需求。

那么,面对折叠屏供应链上游不断排队的国产手机阵营,苹果如何应对?

02、苹果为何仍未入局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苹果即将推出折叠屏手机的消息时有所闻,甚至概念图也已经有了,但并没有得到苹果的证实。

苹果迟迟不加入折叠屏阵营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折叠屏市场规模的不确定性。虽然过去一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猛增,但根据艾媒的数据,预计2023年折叠屏手机全球出货量为2270万部,但即便如此,相对于2022年全球12亿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这一市场规模仍不够吸引人。

此外,根据艾瑞咨询《2023折叠屏手机市场洞察报告》,华为目前的市场份额高达51.3%,整体品牌认知度已达84.1%。

这意味着虽然折叠屏手机市场看起来热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生产这种产品形态的品牌都能被认可。消费者将折叠屏手机视为“高端消费符号”,自然更愿意寻找定位相同的品牌,这也是华为能够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的原因之一。

可见,影响用户高端消费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毕竟是品牌力。这种情况下,苹果自然不着急。毕竟在产品生态上,苹果的布局已经足够丰富,包括其今年最新的vision pro。在保持高端定位方面,苹果似乎仍然超过卓卓。

其次,即使国内阵营在努力优化折叠屏手机的使用体验,但从本质上来说,折叠屏手机还是不能“面面俱到”。以荣耀魔法V2为例。虽然据说极薄极轻,但也舍弃了一些功能,比如不支持无线充电,没有潜望镜镜头。

但是对于苹果来说,一旦为了轻薄而放弃一些功能,果粉可能就无法接受了。苹果在2020年推出了小屏手机iPhone SE,但是这款手机的销量并不理想。除了屏幕小,单摄像头、分辨率差甚至定价低都成为了它被消费者拒绝的原因。可见,“减少分销”的策略未必适用于苹果。

最后,苹果对进入新技术或新赛道一直非常谨慎。通常会等到技术或产品足够成熟后再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上,比如过去的全面屏手机、VR耳机等。苹果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

早在2018年,外界就已经曝光了苹果折叠屏的相关专利技术。可见苹果对折叠屏设备并不是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在等待技术足够成熟才能推向市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将从平板电脑进入折叠屏阵营,但该产品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会发布。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还有三年,国产手机阵营能否通过折叠屏成功弯道超车?

03、反攻苹果的最佳时机?

CINNO去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苹果占据了79.2%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华为退出后,大部分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被苹果拿走。全球20%的市场份额,苹果拿走了手机市场80%的利润,其他手机品牌只能喝汤。

这也是国产手机阵营空前团结起来共同支持折叠屏手机的原因,因为他们太需要一款产品来夺回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了。但是目前折叠屏手机的创新还是有点避重就轻。

首先,对于国产手机阵营来说,“快”不一定是“最好”。苹果没有推出折叠屏手机,已经不是第一次落后于国产手机阵营,全面屏时代也是如此。

在苹果手机还有大Home键的时候,小米早在2016年就率先推出了“全面屏”手机,更大的屏幕面积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此后,Android阵营纷纷模仿,推出不同的全面屏解决方案。

小米MIX手机

但是全面屏手机的解决方案数量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比如机电弹出式相机,容易出现机械零件故障;离屏相机不能很好的解决显示和屏幕透光的问题,导致实际拍照效果不佳。

所以,虽然国产手机阵营很早就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但目前只有中兴和其子品牌努比亚还在坚持“真全面屏”,但销量也一般,更多的安卓手机选择折中的水滴屏和孔屏。

相反,苹果直到2017年才推出没有Home键的iPhone X。虽然全面屏的“齐刘海”已经被吐槽,但消费者依然买账。最核心的是,苹果在新技术和产品设计美学上,一直都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

“齐刘海”保留了许多组件,如光传感元件、传感器、红外摄像机等。这是苹果对现有工程设计的妥协。虽然苹果这几年一直在抱怨创新不足,但是产品一直很稳定,这也是很多“果粉”愿意追随苹果的原因之一。

在苹果曝光的折叠屏专利中,有“分离主摄像头模块”、“自动填充开裂的折叠屏材料”等设计。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折叠屏的屏幕显示,苹果还在考虑如何提升相机功能,能否通过自动填充技术减少对屏幕盖板上游厂商的依赖。

不难看出,一项新技术并不是“先到先得”,而是需要在电子产品中反复验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折叠屏时代,现在苹果不在的时间,也不是苹果观望市场的试错时间。

另外,关注屏幕尺寸而忽略生态软件也是本末倒置。诚然,大屏需要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比如玩游戏,看视频。折叠屏无疑是实现手机“大屏”的合理模式。

比如vivo X Fold2号称是业界最大的横屏外屏手机,荣耀magic v2号称是业界最薄的手机,通过解决屏幕尺寸和机身重量的问题,提高了消费者的娱乐体验。

然而,在解决了这些物理问题后,国产手机阵营仍然未能进一步改善用户感知最明显的软件和系统问题。比如用户经常抱怨的软件适配问题,当手机屏幕放大后,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大手机版本的UI,操作逻辑并没有改变,显示的信息甚至更少,对于用户来说就像鸡肋一样。

所以,国产手机要想冲击高端市场,不能只靠硬件。软件系统和生态服务仍然是国产手机品牌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后,外形创新很难绕过芯片创新。国内阵营对折叠屏手机的狂热。除了希望占领高端市场,可能还希望像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样,通过差异化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但是手机芯片和汽车芯片的技术要求并不相同。目前国内可以替代汽车芯片,但在手机芯片方面,国内手机厂商只能在协处理器芯片上下功夫。不过随着华为Mate60的上市,似乎手机芯片国产化的进程有望再向前迈一大步。

不过,虽然国产手机阵营想要全面超越苹果,眼下可能还是个“伪命题”,但谁也不能断言,他们今天占据的技术高地,就是未来新技术变革的必由之路。

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研究总监齐英男曾表示,“高端市场通过技术创新的突破越来越小,高端市场就那么大。如果厂商今天不走这条路,别人也会走,以后要赶上就更难了。”

目前苹果新品几乎锁定了TSMC所有先进制造工艺的产能,国内供应链厂商很难取代TSMC。甚至因为苹果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随时有被踢出“水果链”的危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创造另一个“TSMC”呢?

折叠屏手机的这次大规模变革,可能是国产手机和供应链厂商对行业奇点的押注。折叠屏手机要想从质变到量变,必须迈出第一步。目前以华为、荣耀、OPPO为代表的手机品牌已经起步。这场自上而下的技术革命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最新资讯
  • 最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