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资讯 > 华为5G消失的1083天:过重山的华为,困重山的行业

华为5G消失的1083天:过重山的华为,困重山的行业

分区:软件资讯 更新:2023-10-18 15:18:38

中国的手机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款新产品的发布而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了。


2023年9月1日,华为在没有任何官方预热的情况下,开始了Mate 60 Pro的预售。预售分为两个渠道。线上,华为商城接受抢购预定,线下,仅在深圳几家门店销售。据公开数据统计,9月1日,华为Mate 60 Pro线上线下总销量约80万台,创下华为手机多项历史新纪录。


事后,华为并没有公布Mate 60 Pro的零件细节。即使在最新的秋季产品发布会上,华为董事总经理兼终端BG CEO余承东也没有提到任何产品细节。


但据多家机构和央视报道,这款手机的零部件基本已经国产化。同时,Mate 60 Pro的传输速度可以和最新的iPhone 5G手机一样快,在某些场景下Mate 60 Pro的下载上传速度甚至超过iPhone。


这意味着华为重新获得了智能手机的5G能力。


此时距离2020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全面禁止华为从商业渠道获得芯片已经过去了1083天。回顾过去三年的困难时期,华为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总结。然而,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来说,在华为5G消失后的1083天里,行业仍然被困在大山里。


商业社会的逻辑已经从最初的全球产业链合作共赢,转变为以安全为目的的自主研发。消费者行为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人在银行的存款为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7.94万亿元。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周期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开放到保守的供应链策略

图片


半导体供应链曾被认为是全球合作的重要模式。


芯片生产三大环节中,欧美强于创新设计环节;亚洲比制造和包装测试好。其中,美国在EDA/IP中贡献了74%的附加值;在芯片设计-逻辑方面贡献了67%的附加值;日本在全球芯片设计-DAO、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半导体材料中的附加值分别占24%、32%和19%。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占全球晶圆制造(后封装和测试)附加值的38%。


图片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等学者认为,在这个“扁平的世界”中,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会带来和平与繁荣。随着全球市场的分工合作,芯片的性能也在不断进步,这也使得全球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体验到更新的科技产品,智能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随着美国开始全面制裁华为,这种相互依赖逐渐被武器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SNF·阿戈拉和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兼政府系教授亚伯拉罕·纽曼表示,美国的技术就像拖网渔船放出的长线,贯穿全球整个半导体生产体系,盟友和对手都在钩子上挣扎。


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全球经济有很多瓶颈。全球化并没有像学者和政治家所期望的那样创造一个分散的全球市场。相反,它系统地将权力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中。在半导体生产领域,此类公司包括ASML (ASML)、Nvidia、Synopsys和Cadence设计系统公司。这就是出口管制如此有效的原因。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禁令。任何将含有美国技术的半导体产品交给华为的企业,都必须先获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禁令实施前有120天的缓冲期,9月14日是缓冲期的最后一天。


随后,TSMC、英特尔、高通、联发科、美光等芯片厂商都宣布,9月14日后将无法继续为华为供货。这意味着从2020年9月15日起,华为无法通过任何商业渠道获得5G芯片。当年第二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三星,首次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手机品牌。


“今年秋天,华为将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40,搭载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芯片。”余承东表示,这可能是麒麟最后一代高端芯片,因为第二轮制裁导致芯片无法生产。IDC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华为2020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9亿部,同比下降21.5%,排名第三,较上年下降一位。


图片

Vivo自研自主ISP芯片V1


为了应对逐渐封闭的供应链模式,国产手机厂商也开始了以安全为目的的自主研发,尝试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零部件。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厂商生产的手机屏幕市场份额已经成功超越行业老大三星。目前,中国屏幕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其中BOE、天马、华星光电和维信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5%、9.4%、7.8%和7.5%。


在自研芯片上,国产手机厂商也迎来了一波热潮。2021年9月,vivo推出自研独立ISP芯片V1,作为通用处理器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或重度拍摄需求的补充。2021年3月,小米推出ISP澎湃C1,随后推出快充芯片澎湃P1和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P1和G1组成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了自研芯片的联动。


但作为系统级SoC芯片,只有苹果、谷歌、华为、三星有实力设计SoC芯片。


华为Mate 60 Pro之所以举世瞩目,主要是因为华为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完成了SoC芯片的设计和大规模生产。至于华为如何实现这种“奇迹般”的突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分工合作已经基本结束。


手机市场“一夜入寒”

图片


图片

资料来源:CINNO Research


2022年,华为手机在重重制裁中苦苦挣扎的同时,整体智能手机市场也在加速陷入下行泥潭,大部分厂商几乎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销量下滑。


从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根据CINNO Research的统计,2月份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下降超过20%。OPPO、vivo和小米分别下降45.7%、38.6%和20.1%。


同样,根据Wind的数据,2022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146万部,同比下降40.5%。如果把这个统计口径拉回到十年前,我们会发现,2012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958.6万部。这意味着国内手机行业第一季度整体出货量水平已经低于十年前同期水平。


于是,手机厂商开始削减上游供应链的订单。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魏透露,“从高端到低端品牌都在削减订单,手机行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各大安卓手机品牌2022年在中国的出货计划,迄今已减少约1.7亿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难以做出突破性创新的智能手机,消费者的更换周期延长至28个月甚至更长;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根据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人在银行的存款为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7.94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居民存款继续高速增长,新增11.9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超过全年20%的增幅。招商银行研究所认为,“超额储蓄”和“超额存款”的进一步增长表明居民紧缩的经济和金融行为仍在继续。


双重压力下,国产手机厂商集体入冬。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华为创始人任在一个内部论坛上撰文称,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美国的持续封锁和压制,世界经济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不太可能好转。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地区是亮点。


基于此,任要求华为改变思维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并确保未来三年能够渡过危机。对于78岁的任,这是他近年来最严厉的讲话。但现在,任认为,2019年华为受到冲击的时候,和今天的环境不一样。


图片


事实上,除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手机的海外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2022年1月,印度财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税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亿元)。印度财政部表示,小米印度公司从海外进口小米手机和手机零配件,在申报关税时未申报进口产品中包含的专利使用费和许可费,违反了印度的关税法。


7月,印度执法局以“涉嫌洗钱”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及相关公司在印度的生产经营场所,冻结了vivo在印度的119个相关银行账户,约3.9亿元资金被冻结。后来,印度税务情报局调查发现,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5.51亿美元),“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纳税”。


同时,作为逃税调查的一部分,印度税务部门于7月15日搜查了华为在印度的多个地方,检查了华为印度公司的财务文件、账本和公司记录。7月21日晚间,荣耀CEO赵明表示,荣耀团队已经撤出印度,未来将以“非常安全的方式”在印度市场开展业务。


从种种迹象来看,印度作为国产手机品牌曾经出海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正在发生变化。“除了手机行业,包括家电制造和工业制造在内的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都遭遇了来自印度的审查。”一位在印度做风险投资生意的人士告诉南(化名),目前印度有500多家中资企业在审核名单。


向楠认为,印度集体审查国产手机的核心原因是“印度制造”。“印度制造”属于印度的国家战略,主要分两个战略来实施。


一个是分阶段制造计划。比如手机行业初期,印度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进入印度市场。当品牌进入后,印度会逐步提高手机零部件的关税比例,这样国外的手机供应链会逐步迁移到印度。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度拥有了完整的手机供应链。


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降。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部,同比下降13.2%,为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跌破3亿部。


“过重山”和“困重山”

图片


图片

资料来源:IDC


经历了2022年长达一年的“黑暗时刻”,2023年国产手机厂商的关键词变成了“回归”、“回血”。


首先,华为在2023年第二季度重返国内市场份额前五的位置。


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是OPPO、vivo、荣耀、苹果和小米/华为,前五大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7%、17.2%、16.4%、15.3%和13.1%/13.0%。(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的收入份额或单位出货量相差0.1%或以下,IDC将宣布这些厂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并列。)


其中,华为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较2022年第二季度增长76.1%。根据IDC的数据,虽然仍然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但凭借全新P60系列和折叠屏Mate X3系列的出色表现,华为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一直保持第二的位置。


此外,由于Mate60系列手机表现超预期,华为将该系列手机下半年的出货量目标提高了20%,全年华为新机出货量至少4000万台。华为已经启动了全面回归手机市场的计划,先有国内市场,后有海外市场。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表示,华为预计2024年起新机将全面采用新的麒麟处理器,因此2024年起高通不仅将完全失去华为订单,还将面临非华为中国品牌客户因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增加而失去出货量的风险。


郭明预测,由于华为采用新的麒麟处理器,2024年高通对中国手机品牌的SoC出货量将比2023年至少少5000-6000万片,预计还会继续逐年减少。


其次,作为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中唯一的上市公司,小米的财务状况也在改善,继续回血。


根据小米集团2023年中期业绩数据,小米第二季度实现营收673.5亿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168.5%。小米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降本增效带来的。


报告期内,小米第二季度整体费用为102亿元,同比下降2.3%,整体存货金额同比下降33.5%至385亿元,为过去10个季度的最低水平。


此前,由于半导体行业产能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快速转型,以及智能手机行业整体低迷,小米积累了大量库存,导致库存清理压力相当大,拖累了整体利润表现。经过近一年的库存清理,小米目前的库存水平已经恢复正常。


关于印度市场,鲁表示,小米在印度业务的复苏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相信在未来,我们会看到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结构发生特别好的变化。至于与印方的资金冻结纠纷,鲁认为,诉讼时间会很长,但小米会坚决打官司。


图片


但从手机市场来看,整体市场仍处于“重山”之中。


在中国市场,第二季度是手机厂商的重要发货节点,各手机品牌都会选择在“618”年终促销期间降价销售。但在厂商和电商平台双重优惠补贴,且力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智能手机销量同比降幅仍超过5%,消费需求持续低迷。


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部,同比下降2.1%,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出货量约为1.3亿台,同比下降7.4%。相比2022年同比13.2%的历史跌幅,2023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市场有所缓解,但市场整体需求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DC认为,目前基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恢复,所以厂商和上游供应链的出货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处于低谷,市场情况并没有好转,除了华为。


  • 最新资讯
  • 最新软件